烱鳴聯合診所
 
服務項目 就診資訊 心靈諮詢
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
美麗心診所BLOG
 
衛教資料
 
死亡與死亡意識
 
華航一客機墜落澎湖外海,在這些時候,大眾與新聞媒體關注的重點之一是不幸罹難者家屬的反應。我們可看到家屬痛哭、暈倒、情緒激動、精神崩潰等場景。


在一般小規模意外發生時,常可聽到家屬說出下列的話:「為什麼偏偏被他碰上?」「為什麼發生在我們身上?」「怎麼會發生這種事情?」甚至有些家屬說:「這不可能吧!」「這不會是真的!」「我不要!我不相信這件事情!」等語言。事情明明已經發生,人已不在,但他們懷疑、否認此事的真實性。他們甚至晚上臨睡覺前希望,第二天起床時,能發現這只是一場惡夢。這裡顯然出現一種認知困難的現象。一件「事實」不是承認或否認的對象,為什麼在家人意外事件上,會出現不「接受」「事實」的狀況?長久以來在意外發生時,總是在空中飄蕩,因為我們覺得這些話在「感情上」可以理解,就沒有注意到它邏輯上的荒謬。


為何家屬有如此之反應?對此之解釋,大部分的人將之歸因於家人間緊密的關係,以致無法承擔此事等感情因素。另一方面部分哲學家、心理學家等認為,在人類社會死亡普遍地「被禁忌化」、「被扭曲」,他們並批評現代商業社會製造「虛幻的假象」;這些原因「使得死亡在這個世界無法被理解」,使得人在死亡問題上思想混亂。


但即使這些解釋可能也不足以解釋家屬的反應,因為家屬認知困難的重點不在於多發生了一個不幸事件,而在於無法相信這件事情「怎麼可能」發生在「自己親人」身上。心理學之父佛洛依德與現代哲學家海德格等都隱約地感到,在死亡事件上「自我」是一個問題。的確,可能在我們日常「死亡意識」裡,並不只是如一般學者所分析之「整個死亡」,或「死亡本身」變成為禁忌、被掩蓋,而是「自己的與親近人的」死亡被掩蓋。換言之,日常「死亡意識」的內容是:表面上承認人人會死,但「暗地裡」「不相信」此事會降臨在自己及家人的頭上。


家屬因為平日具此信念,以至於「突然從旁觀者變成當事人時」、突然發生角色轉換時,在認知上產生錯亂與困難。在這些家屬心靈底層實際激盪的波瀾是「不是說『死亡是別人的事』嗎?這次怎麼會發生在自己家人的頭上?」但此思想實在太荒謬、太違背常理了,以至於也不為其自己所知,結果只有此思想之能被社會接受的變形產品浮現到意識層面來;具體地說,這種底層意識中的「怎麼可能會發生在自己家人身上?」思想,在進入思想表層、為我們感受到時,被扭曲成了「為什麼會被他/她碰上?」或「我不要!我不相信這件事情!」等好似情緒性的話。


我們的社會不斷在進行這個掩蓋死亡真相的活動,掩飾的重點並不是「整個的死亡」或「死亡本身」,而是每個人「自己的與親近人的」死亡。這一次它又發生在社會大眾身上,他們也認為這次空難是一件重大的、意外的事件,但他們沒有此事「與我有關」之感。即使有些人為相關事情多做一些預防措施,如以後旅行時加買保險等,也都只是盡一些「非當事人」的責任,或執行「旁觀者」的注意工作,他們深信即使自己未做這些防護措施,「這類事情將來也絕對不會發生在自己與家人頭上」。而這次的空難,再次驗證了「不會是我們」這個信念的正確性。換句話說,社會大眾在心理上正進行著此次罹難者家屬平時所作之活動:「口頭上」說人難免一死,但「暗地裡」以為自己及與自己關係密切的人住在世界上「陽光的這一面」,住在「安全地帶」,不會有危險。


在這個歷史文化塑造的社會,可能我們的「死亡意識」「暗地裡」以為自己與親近的人是不會死的。每一件意外發生時,我們標準的反應模式是加強「此事與我等無關」的信念,以至於我們對此堅信不移。而我們的「死亡意識」可能是一項阻礙我們準備我們自己的與親人的死亡之障礙。


(作者曾於德國Freiburg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死亡問題)



 
陳立民
 
  育心身心精神料診所
  地址:新北市新莊區新泰路193號 (地圖)
  電話:(02)2277-9773